語言:中文
發布時間:2023-09-14 來源:央視新聞
2023年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上半程”,和去年同期經歷的風風雨雨相比,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呢?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20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貿易額同比增長2.1%,這是我國外貿上半年交出的“成績單”。在出口面臨較大外需壓力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國外貿頂住了壓力,穩住了規模,提升了質量,呈現出韌性“底色”。
顯“底色”!上半年外貿額首次突破20萬億元
這是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最新的全球貿易展望報告。根據世貿組織的預測,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1.7%,明顯低于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全球貨物量增長放緩,也從目前已經更新的前五個月主要國家的進出口數據可見一斑。
當記者查閱主要國家前五個月的進口數據時發現,主要國家進口額普遍下降,全球需求不振持續顯現;而前五個月主要國家的出口數據也顯示,中國周邊國家基本呈現負增長,日本同比降6.4%,韓國同比降13.4%,越南同比降11.7%,馬來西亞同比降6.16%。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 桑百川:受通貨膨脹和世界主要經濟體進口需求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全球貿易增速下降,我國周邊多數國家出口額出現大幅度下降,而我國上半年按人民幣計價出口繼續保持穩固,進出口額創歷史新高,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保持穩固,外貿韌性持續顯現。
相比于其他主要國家,我國外貿呈現出韌性的底色,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國外貿同比均實現正增長。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 梁明:中國有214個出口伙伴,今年以來,我們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占比大幅提升,它對我們的拉動力也是大幅提升。我們出口的國別結構、商品結構,讓我們的外貿會更加安全。
增“成色”!新產品 新市場 新業態不斷拓展
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國際市場更加多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接近兩位數,新能源產品拉動顯著,特別是外貿“新三樣”合計出口增長61.6%,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16%等等。新產品、新市場、新業態彰顯我國外貿發展的“成色”。
去年,歐洲遭遇能源危機,中國出口的“電暖爐”“電熱毯”等取暖設備走俏歐洲。近期,多國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中國生產的電風扇、空調、車載小冰箱、防曬服等一系列防暑產品又迎來出口高峰。
深圳海關綜合業務處副科長 張弓:出口防暑降溫產品呈現多樣化的特點,除了傳統的空調、冰箱這些產品,具備降溫功能的工作服,多功能風扇和車載冰箱這些“冷”產品出口呈現了一個火熱態勢。以電扇為例,上半年全國企業經深圳口岸出口電扇147.1億元,同比增長17.1%。
中國出口的產品持續滿足來自世界的最新需求。跨境電商阿里國際站的數據也顯示,深圳、東莞、寧波生產的消夏小家電今年爆火,出口英國、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以及沙特、阿聯酋等中東國家增速較高。特別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儲能電扇”尤其受到海外買家青睞。
深圳某電器生產企業負責人 趙喜平:原來的工期基本上是15天可以快速出貨給客戶,現在已經排到了60天之后,有的甚至更長,我們也在擴產線,開復制模具,把我們的產品盡快生產出來。
今年以來,受益于國際航運業的復蘇,我國造船企業也頻頻搶下國際大單。在青島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北海造船的所有船塢已經排得滿滿當當,這些船舶將出口日本和歐洲市場等。
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經營部部長 尹海軍:左手邊就是我們正在為法國達飛公司建造的5500箱集裝箱船,另一個船塢,遠邊那個是我們正在建造的LNG雙燃料21萬噸散貨船,目前我們公司手持訂單有48艘,我們訂單量已經安排到2026年下半年。
上半年,我國造船新接訂單量占全球72.6%,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小到防暑產品,大到船舶,再到近期比較火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外貿新三樣”,我國制造業基礎牢固、產業體系完備、外貿產品創新力足、新業態保持高速增長,構筑了我國外貿發展的堅實“底座”。
添“亮色”!持續打造貿易發展良好生態
上半年,我國21個自貿試驗區發揮較強帶動作用,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8.6%和26.4%。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不斷加大制度集成創新,推動貨物貿易創新發展,更好激發外向型經濟的活力和潛力。
這家位于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的企業,主要研發二維碼解碼芯片產品,近年來,公司的海外業務不斷增長,生產的產品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大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林林:三年前,公司在海外的營收占比只有30%。現在這三年,增長到70%。而我們這個公司的營業收入由三年前的20億,現在已經到30億。所以無論是從相對值還是絕對值,都有巨大的增長。
這家企業海外業務的快速增長正是源于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帶來的活力。企業發展需要引進大量高精尖研發設備,在以往,這些設備引進來手續繁雜,周期很長,如今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優先鼓勵進口高新技術設備,在申報、納稅和進口許可證上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精準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新大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林林:我們放到自貿區里,所有的設備直接在自貿區使用,只要在它的監管區里就行,這就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整個能力,包括我們的研發能力和生產供應的能力,這使得我們應對供應韌性、企業研發的速度等都有一個質的提高,自貿區的這些創新的政策實際上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自貿試驗區不僅通過制度創新,為外貿企業降本增效,還不斷在貨物貿易創新發展方面積極開展探索。
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這家公司的航空維修工程師正在對今年進境的第100架飛機進行檢修。企業負責人介紹,今年這第100架飛機的到來,比去年足足提早了2個月。今年上半年,企業航空維修相關出口業務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長約23%。
廈門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正林:“修理物品+保稅倉庫”的方式,飛機作為修理物品進來,航材可以放保稅倉庫,保稅或者是免稅,飛機進出不存在關稅的問題,對它來講,它的整個成本是有下降的,整個便利性是有提高。
支持航空維修產業搶抓市場機遇,廈門海關為企業提供航空維修產業保稅、通關、查驗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并推出區外保稅維修的監管舉措。和傳統模式相比,企業采用區外保稅維修模式開展進境飛機維修業務,每年可以節約10億元的銀行授信額度占用及其他各項相關費用超百萬元。今年1—6月,廈門海關監管區外航空保稅維修進出口貨值882.15億元,同比猛增16.6倍。
廈門機場海關航空維修保稅科副科長 殷冷媛:從暢通整個航空產業基地內部的微循環入手,創新優化監管流程,支持企業改變生產經營模式,探索培育“保稅+租賃+交換+維修”的國產飛機國際航材保障新模式,來助力廈門航空維修產業快速發展。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選擇在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應用場景豐富、監管能力較強的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展先行先試。對于試驗效果好、風險可控的試點措施,將復制推廣至更大范圍進行壓力測試,一系列政策舉措持續發力,持續推動我國外貿創新發展釋放潛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趙福軍:外貿發展與外貿企業所在的生態系統環境緊密相關,環境好,才能支撐外貿持續發展和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在外貿供給上,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發揮著重要的帶動作用,不斷推動外貿轉型升級。